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找到關鍵元凶

大腸直腸癌連6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及孟子青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解開「PTPN3-p38γ」蛋白質複合體的分子結構。此蛋白質複合體與國人好發的大腸癌直腸癌之細胞訊息傳導過程有關,有助於用於大腸癌的治療參考和標靶藥物開發,減緩大腸癌的惡化速度。

國際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於 2014 年 10 月 14 日刊登這項研究成果,並選為當期封面文章。

過去研究已知蛋白激酶p38γ活性降低導致大腸直腸癌惡化,卻不了解p38γ活性降低原因。研究團隊發現,若正常人p38γ的活性是1,大腸直腸癌症病人後期可能是0.3、0.2。臨床研究已從病人檢體中得知,PTPN3表現上升,p38γ活性則下降。而正常細胞中PTPN3與p38γ結合機率很低,但在癌細胞中就變得很高。磷酸水解酶PTPN3與p38γ結合產生蛋白質複合體,造成p38γ活性下降,促進癌化。

研究團隊解釋,癌惡化過程中最具殺傷力的致癌基因之一,即為「核苷酸轉化酶 Ras」。而核苷酸轉化酶 Ras 基因的點突變所引發一連串的蛋白激酶的活化或去活化反應(Ras Signaling),會促使癌細胞不斷的分裂,終究導致病情惡化或治療困難。同時,已知在這一連串的酶反應中「蛋白激酶 p38γ」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一旦 p38γ 去活化的作用完成,癌細胞將漸漸失控而惡化;反之,若能阻止 p38γ 去活化的發生,將有效緩減癌症病程的進展。

RAS(突變) -> PTPN3數量激增 與 p38y進行結合 造成 p38γ活性降低 ->導致癌症

論文第一作者陳愷恩指出,他運用傳統結構生物學的分析利器—「X光結晶繞射法」,結合新技術「小角度X光散射線法」和「化學交聯結合質譜鑑定」技術,才能在動態的蛋白質活動中,瞬間拍到p38γ被抑制的「犯罪證據」。

期刊網站  「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
中研院網站  Elucidation of Structure of PTPN3-p38 Complex Points to New Cancer Drug Design Strategy

 


更多文章»
Translate »